西湖琴社
※ 当前位置: 西湖琴社 > 西湖琴社 > 最新动态

古琴师资培训心得分享

2019-03-11
 

 2019年1月21日~22日,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位琴友汇集于浙江音乐学院,共同参加了由浙江音乐学院主办、守仁制琴社作为教学指定用琴的社会音乐教育古琴专业师资研修班,为期两天的课程让每一位琴友加深了对于古琴以及古琴教学的认识,收获颇丰。现与大家分享琴友陈锡林的培训心得。

一.关注流派

 2015年前曾承蒙杨青和魏依娜两位古琴教师的指导,学习演奏基础和技法。因自身是音乐专业出身,受音乐自律论的观念至深,技术为上、关注音乐本身,而关注音乐外在的内容,形象、精神特征、情感甚少。2015年,有幸接触到徐君跃老师的教学,徐老师细腻苍劲、舒展流畅的演奏风格,让我真正感受到古琴音乐的归宿所在。

  曾拜读过徐君跃老师的《浅谈新浙派和梅庵派》(艺术教育,2018年11期),此文中提到新浙派和梅庵派琴人的世交情谊,羡煞我辈。不仅徐元白和王燕卿、徐立孙等经常相互往来走访,参加两地举办的雅集。新浙派第二代传人徐匡华与徐立孙、刘景韶、徐毅、王永昌、刘善教等都有交流,互相学习。徐元白过世之后,徐立孙到西湖琴社访徐匡华和徐元白夫人黄雪辉,并赠琴谱《春光曲》和《公社之春》等,黄雪辉也赠送了《西泠话雨》和《泣颜回》等曲谱。现今,刘善教老师和徐君跃老师之间也多有交流,延续了祖辈的情谊。本次“浙音社会音乐教育古琴专业培训师研修班”两位老师再度携手,倾囊相授,琴友们从各地慕名而来,学技术的同时,更是多了一份对琴曲流派“寻根溯源”的情怀。

  就拿《酒狂》这首作品来说,徐老师讲到各种版本的琴家阐释。相传来源于明代《神奇秘谱》阮籍所作的《酒狂》,因减字谱缺乏节奏节拍的记录,各位琴家对其原谱进行诠释时,加入了每个琴家的自身理解。广陵派刘少椿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时,与甘涛共同为《酒狂》打谱,节拍定为 2 /4、3 /4 与 4 /4 拍的混合使用。同时,他在演奏时采用了广陵派的一系列特定指法,如用 “长锁”( 在同一根弦上先抹、挑缓连两声,再用抹、挑、抹、勾连缓四声,再用剔、抹、挑连弹三声,共九声) 指法演奏的一串同音,以其特有的不露痕迹的过弦及富有程序化的划圈手法,生动地阐释出广陵派“虚实宽窄”的古琴演奏特点,描绘出了一个战战兢兢、谨小慎微却又极富抗争力的阮籍形象。20 世纪 50 年代,引起音乐界普遍关注与好评的 《酒狂》 打谱版本,是由著名的浙派琴家姚丙炎先生于 1957 年以 《神奇秘谱》为蓝本,并参照 《西麓堂琴谱》定谱而成功打出的琴谱,这是中国古琴史上第一个规则使用三拍子的 《酒狂》打谱版本,有意识地打破一般的三拍子强弱规律,将重音后移,在第二拍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,造成了一种头重脚轻、站立不稳的感觉,从而形象地刻画出阮籍在醉酒后步履踉跄的神态。凝神欣赏此曲,可以发现姚先生并不注重于表现乐曲表面的狂态,而是通过描绘种种情状,着重阐释传统“托兴”之审美,即阮籍借酒佯狂,实为抒发内心积郁之气。姚先生不怕怀疑、勇于尝试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。之后,北京古琴界吴景略等先生在该版本的节拍、节奏上动了脑筋,将姚先生原有主旋律句尾后半小节的 3 拍长音,截短为两拍,由此乐曲原有的固定 6 /8 拍,就变成了 6 /8 与 5 /8 混合拍的进行模式。这样一改动,具有不稳定感的音乐与酒醉神态更为贴切,如同一位沉醉的舞者,步履摇曳,不能自已。后来该版本《酒狂》在新浙派源头杭州流传时,浙派琴家徐匡华又将主旋律第二小节 6 /8 拍中的第二拍进行任意延长,以凸显音乐的不稳定感。同时在旋律上行时逐渐加大力度,下行时减小力度,这时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了一个微醺的醉酒者潇洒肆意迈着酒步起舞,时近时远的形象。琴家龚一先生对此曲又有他自己的独到见解。打《酒狂》谱时,他完全抛弃了姚先生奠定的三拍子,而将整首曲子处理成散拍子。这时的音乐形象是一个头重脚轻的酗酒者踉跄走来,烂醉如泥却还不时地挣扎着要继续喝酒。琴家徐君跃老师的处理有别于其它琴家,在《酒狂》 的最后两处加了 “伏”的指法,在醉酒的佯狂、挣扎状态之后,于结尾处加以震撼、惊醒的效果,也是对 “但恐须臾间,魂气随风飘。终身履薄冰,谁知我心焦”的一种体现,让人拍手叫好,体现魏晋时期文人放荡形骸、不拘小节但又 “对酒不能言,凄怆怀酸辛” 的独特风范。

古琴文化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艺术。而古琴流派的观念逐渐模糊,某些特点鲜明的流派风格渐减弱甚至已消失,这种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流失,正是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存在的矛盾和困惑。百家争鸣,和而不同,还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琴文化的发展局面。


二.乐理教学

本次研修班安排了90分钟的乐理课程,将基本乐理从头至尾理了一遍。90分钟虽然不能深入每一个专题,但是给了琴友们一个启示:学好古琴,学习乐理是事半功倍的途径。成为一名古琴师资,掌握乐理,更是必不可缺的基本功。

古琴外形从唐代至今,几乎没有太大变化,但古琴的曲谱,经历了从文字谱到减字谱,再到如今简谱或五线谱与减字谱叠加使用。 减字谱至今仍是学习古琴所必须掌握的曲谱,但减字谱均为左右手的指法谱,不特别标注节奏、节拍与音高。至现代,普遍使用简谱或者五线谱与减字谱叠加使用,以方便标注节奏和音高。只看减字谱的话,只能通过部分指法来判断琴曲节奏的缓急。在古琴传统教学中“对弹”的传授中,学生只是在大框架上模仿老师的演奏,大体掌握,已然不能适应当代古琴艺术的传承。古琴学琴者多为业余爱好者,甚至相当一部分传承者都非音乐专业出身,音乐的综合素养有限,音准、节奏都有问题。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对节奏及节奏型毫无概念,使得学习琴曲毫无效率可言,一个乐句,可能老师要弹数遍,学生要记很久才能勉强掌握。学琴者在课程中,除了必须要学会的减字谱,如能学习乐理,基本掌握简谱与五线谱,在弹琴的过程中更好地处理琴曲的节奏,使之更有章法。

音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在本人观摩的一次古琴考级中,有50%的选手存在音准问题。减字谱中对音位的标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音高的说明,但并没有简谱与五线谱那样精确。同一音高的音位,不同年代的谱本记录甚至有出入,比如在琴的七弦弹“5”,早一些的谱本记录最为粗疏,通常记为“七八徽间”,后来的谱本稍微精确一些,有的谱本记录的位置为“七徽半”,有的谱本记录为“七徽六分”。古琴发展至今,仍旧保持着手工制琴的传统,不像大多数乐器的生产那样标准化、模式化。因此,不同的琴很可能在按音的音位上略有偏差;古人弹琴都用丝弦,而今有的人爱用丝弦,有的人爱用钢弦,不同类型的琴弦在张力上略有不同,因此,减字谱中对音位的记述往往是古人根据自己所弹的位置大致记录的。除了模仿老师的音高,最好能加入视唱练习,逐渐提高学琴者听辨音的能力,为古琴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辅助。

龚一老师在谈到他的教学方法时,也提出:音准是有严格标准的,不可随意为之。但有因风格的需要而作某些音高的调整,但这也有特定的标准。如《忆故人》第七段的“13 2”的“1”与“3”,有的琴家作了“1”偏高“3”偏低的处理,那是委婉凄厉情感的要求,而不是不讲究音准。《潇湘水云》第七段中有三个连“上”“61 23”,是对弹奏者音准把握的检验。无灵敏的听觉、无几百遍的训练是很难奏效的。古琴曲演奏时常有一个空弦音与按音的“应合”,因空弦音是原先已定准的,那么即使稍有不准的按音,就会被明显的显示出来。由此可见按音音准主要以听觉辨别为准,徽位仅是参考。

乐理的学习与视唱练习虽然占用了部分教学时间,但实际上提高了古琴教学的效率。为了古琴艺术能够更好的传承,在保留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更有效的教学方式,使得前人打谱所留下的珍贵资料,能够更好传承。


三.使命感

 

   结缘古琴十一年,作为浙江纺院的音乐教师,在高校带古琴艺术团八年,每年组织各级演出活动十场,先后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3次,二等奖1次,获得宁波市高校优秀文艺社团。每一项活动的推进,希望自己能走进古琴更多一分。因为在高职院校担任艺术主任,平时要推进的活动之多,承担音乐课程之繁多,所以很遗憾在弹奏上一直不能留有太多的时间。本次优才班的四个曲目都是心之向往很久的曲目,有了徐老师的指点,增进了文化内涵的理解,解决了技术难点,让自己少了懒于琴技的退路。

 

 本次优才班师资培训结业,不仅增进了推广古琴艺术的使命感,尤其作为一名浙江人,更是加强了一份推广浙派古琴文化的情怀。在高校工作18年,平日教学关注音乐考级的各个版本,课证融通,要求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都必须通过英皇乐理考级。英皇考级是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由皇家音乐学院( Royal Academy of Music) 校长 AlexanderMacKenzie 爵士和皇家音乐学校( Royal College of Music) 主任George Grove 爵士共同创建于 1889 年。特点:国际上最认可、最权威、覆盖最广的考试之一。现如今中国音乐学院、中央音乐学院、上海音乐学院的考级都要求演奏(唱)需考察音乐基础知识,提供乐理证书。表面来看,各个考级版本都趋于成熟,但是深入调研,就会发现各个考级版本的弊处所在。考级各个版本的相继出台,也似乎成了抢占市场生源的手段。当前的古琴考评标准以演奏技巧、音准、节奏、乐感、乐曲内容的表现为主,如果再添加乐理、琴理等考查内容,将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的古琴考级做个品牌项目来推广,新浙派古琴文化的弘扬指日可待!愿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,继往开来!

本文作者:陈锡林

 

上一页古琴师资培训心得分享Ⅱ
下一页浙江音乐学院社会音乐教育古琴专业培训师研修班招生简章

Copyright @ 2016 www.xihuqinshe.com  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: 杭州西湖琴社有限公司 地址:杭州市上城区南上路勾山里17号备案号:浙ICP备16003880号